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管理 > 新闻出版和版权
 
镇江报刊审读与管理2018年第10期摘录

精心策划 故事传播 亮点频现

——评《镇江日报》今年以来密集推出“四季歌”报道创新

 

   近年来,以“走转改”为基调,以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为实践,以强化报道的故事性与可读性为诉求,以新闻策划为抓手,《镇江日报》一直致力于“四季歌(节点)”题材的报道创新。特别是今年上半以来,更是相继在春节、清明节、“4·23”镇江解放纪念日、劳动节、护士节、儿童节等节点上,密集推出了一系列这样的创新报道,亮点频现。

   临近春节的27日,《镇江日报》以整版推出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我们在温暖的冬日里,踏雪迎春——感恩2017,接力2018》。相关背景在于,该报始于去年5月开设了一个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公益爱心栏目“心语心愿”,栏目旨在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基层百姓实现“微心愿”。报道从当年度现身该栏目的数十位人物中挑选了6位,在特定节点上进行回访,了解他们实现心愿后的生活状况。以“踏雪迎春”作为报道主题的高度提炼:记者脚下踏的是冰雪,捎去的却是浓浓暖意;“迎春”既是迎的时间上的春节,更是迎的心中的春天。

   清明节的报道创新,《镇江日报》此前已在两个年度做过尝试。同样是大主题、小切口,今年该报清明报道策划,将关注目光投向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这个群体,于44日清明节的前一天,整版推出组合报道《致敬:一面墙,一群人》。报道在“全市迄今实现捐献遗体器官91例”的志愿中,兼顾多种类型的样本差异,择取了包括“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市首例”在内的6位人物,讲述他们不一样的捐献情节、却一样感人励志的爱心故事。

   每年的423日,不算通常意义上的节日,但对镇江而言,却是个性化的一个重要节点:解放纪念日。今年围绕这一节点,《镇江日报》在头版配“编者按”推出了单篇通讯《1949423日:那一天他们亲历……》。报道中,记者寻访了5位见证“历史上今天”的耄耋老人,诚如“编者按”所言:……他们的回忆与讲述以独特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鲜活生动的“史记”。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见证者”群体无疑会越来越小,直至彻底消失,《镇江日报》的报道也算是“抢救性记录”。

   又是一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镇江日报》自429日至53日,开设专栏“寻访劳动之美”,共刊发5篇系列人物报道。首篇配发的“开栏语”称:劳动是谋生方式,勤劳是生存态度。劳动者本无尊卑之分,无论身处何岗,无论平台大小,双手托起的都是一份共同的尊严。新闻行动中,记者把关注的目光投入最基层,通过若干普通劳动者的人物故事剪影,展现“小人物之劳动大美”。如果没有这样的主题策划提供平台,这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大多一生很难进入新闻关注的视野,很难登上报纸。5篇报道从一个角度彰显党报的民生情怀。

   她们有着“白衣天使”美誉;她们纯洁善良,她们救死扶伤,她们24小时轮班在岗,长年累月吃尽辛苦……她们就是奋战在医疗战线上的护士群体。今年的“5·12”国际护士节前夕,《镇江日报》时隔很多年之后,再次以此节点为新闻由头做出专题策划,于511日这天推出整版报道《她们讲述:最难忘的一次夜班》。就同一话题,5位在报道中“讲述自己故事”的护士分别来自5家不同的医院。为体现差异性与特质性,避免因故事雷同而削弱可读性,记者还在样本的选取上做了其他精心安排:5位主人公分别来自不同的科室岗位。“最难忘”要素引领下,所形成的5篇组合报道,仅在各自小标上就释放强劲的阅读引力:《那天夜里,5岁女儿被“寄存”在小区传达室》《通宵抢救,保住850克重早产宝宝》《双手青紫,因为整夜为病人做心脏按压》《伴着晨曦,接生下难产“胖娃娃”》《深更半夜,送离世患者去太平间》。

   只要善于谋划角度,孩子们身上从来不缺新闻可做。今年“六一”当天,《镇江日报》再次推出儿童题材的整版新闻《“同桌”的童年故事》。本次策划切口更小:以10岁以内(小学一、二、三年级)为报道对象、以成双成对(共5对、10人)的“同桌”为主题元素,旨在记录、透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欢快、趣味、青涩乃至调皮。站在更客观、更接地气的立场上,报道淡化了过于“优秀”、过于“和谐”的高大上风格,在挖掘与讲述中并不回避孩子们的糗事乃至犯错,因为,这些恰恰都是孩子们天生的成长权利。

 

 

纪念,是弘扬的好形式

 

510日出版的《江苏声屏――镇江广播电视》(第19 ),特意推出一组“纪念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特别报道”,满满的患难真情、满满的坚忍不拔、满满的涅重生、满满的欣欣向荣,扑面而来,目不暇接,读来令人动容、动心、动情。

这期的“特别报道”,从封面、封二开始,接着在020304071011版,浓墨重彩推出精心组织的稿件,视觉冲击强烈,患难真情感人,涅精神催人奋进。

为了这组“特别报道”,该报早就着手组织策划。54日,“镇江文广集团记者和镇江部分志愿者一行,踏上刻车,走进汶川地震重灾区,回访那些我们一直牵挂的灾区人”。这期的封面刊发了他们在现场与当年灾民重逢的合影。背影是青翠的远山、灾后重建的楼房、楼房前的幕墙和喷泉,身着藏服的受访者脸上洋溢着坚毅、自信、幸福的微笑。封二的“壹周语丝”“壹周谈”阐述了“活着,重要的是要有点精神”“十年涅,在疼痛的引领下去进步”的感悟。而在03版,记者们从成都到都江堰到汶川到板桥,访问了当年在镇江治疗养伤的灾民:罗少平,他在都江堰分配到一套安置房,后来考虑到儿子结婚,就卖了安置房在成都市区买了房,如今小孙女已6岁了,全家人其乐融融;四川阿坝州小金县的藏族夫妇胡基全、张雪林,夫妻俩一个创业开了多家美容院,一个在村里担任村长,他俩在日子越过越好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是当地最活跃慈善义工和捐赠者;汶川县漩口镇的苏子顺,现在镇上一家工厂上班,家里是一栋两层小洋房,还当上了外公,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回忆是永恒的力量。在0203版刊发的一组特稿,是当年地震后,奔赴灾区的镇江文广集团记者们的回忆文章。文章叙述了他们当时亲闻目睹的那些感人至深的人和事,充满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虽然十年过去,读来依然激人奋进。04版,编者特意选辑了汶川、北川、绵竹三地震后与现时对照的图片,展现了“涅重生”后的“锦绣巴蜀”。

除上述内容外,编者还在1011版的“乐龄风采”,组织刊发了一组纪念汶川大地震的主题文章,连“壹周文摘”也配合转摘了《成都商报》的长篇通讯《汶川地震的敬礼娃娃如今已成翩翩少年》。

“汶川地震十周年”是个重要的新闻选题,与本市其它媒体少有关注不同的是,《江苏声屏――镇江广播电视》新闻敏感强,策划早,行动快,效果好。

 

 

抗战沦陷区历史应回避“国际交往”

 

2018526日《京江晚报》连载“焦山访古之”《焦山佛学院(中)》介绍“焦山佛学院还开展国际交流。1941年至1945年,日本的友园谛、藤井草萱、岸文贞三位佛教学者曾来焦山佛学院讲授佛学。焦山到日本访学的老师有芝峰、东初、圆湛等,留学的学僧有智平、佛宗、本沧、梦初等。芝峰法师还从日本携回《禅学讲话》一书,为学僧讲授,并译成中文,登载于焦山佛学院的院刊《中流》上。”

1941-1945年的镇江焦山在沦陷时期,所谓的“政府”汪伪国民政府,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内部以汪精卫为首的反共亲日派,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在日军卵翼下建立的傀儡政权。

文中将沦陷区与日本的关系称为“国际关系”,显然极不合适。这里应采取模糊处理,仅仅介绍佛教文化交流。其实,如果我们看一看下文引用的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六日”太虚大师写的《焦山佛学院碑志》“中历倭变,讲学不辍”文字,就很清楚了。但引用者将原文介绍佛学院创院年份“中华民族建国二十三年”擅改为“中华建国一九三四年”,很不应该!

 

 

固废≠固体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517日出版的《镇江日报》,2版中部有条消息,正题是《我市开展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大排查》,肩题是《打击固废保障长江生态安全》。

“打击固废”?何为“固废”?为什么要打击?又为什么打击了“固废”,就能“保障长江生态安全”?实在有点令人费解。

仔细阅读这条消息的导语:“511日,我市召开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督查推进会,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严厉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这才恍然大悟,所谓“固废”是“固体废物”的简称,要打击的并非是“固废”本身,而是“固体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读完这条消息,读者才明白:这里的“固废”具体是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工业固废”,“违法犯罪行为”是指违法转移、“在沿河沿江两侧”违法堆放等行为。开展这次专项行为,应当“思想要高度重视,切实打好‘清废行动’攻坚战,狠抓重点环节,全面排查,切实强化固废监管,同时要形成严打合力,有责必问,问责必严。”

常识告诉我们,“固废”本身并不构成违法犯罪,如果开发利用得好,“固废”还可能变成“宝”。要打击的应该是违法犯罪行为,是对固体废物“违法转移、违法堆放、监管失责”的企业和部门,应对有关责任人“有责必问,问责必严”。只有打击这些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监管力度,才能保障我们生存环境的安全,保障长江生态安全。

固废≠固体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编辑在做新闻标题时应该认真推敲,力求准确。

 

 

传统节日不能搞错

 

2018522日《镇江日报》第三版 刊发图文消息《佰润粤海国际酒店:亲子趴包粽子 提前感受端午传统习俗》,文中结束附带发布“六月一日儿童节这里还将推出‘我是小厨神’”现场制作比萨的亲子活动,同时在龙虾上市之际,还可享受自助餐178/套(一大一小)、288/套(两大一小)的优惠。”吃龙虾、吃比萨与过端午没有文化关联,与过儿童节有关联吗?

报道中出现“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而设立的”。端午节是国务院公布的年假日,与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的传说有关,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人,不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端午这些传统节日,数千年传承而来,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全球华人同根同族血脉相承的节日。不能搞错。

 

 

莫名其妙的题文不符

 

《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出炉(引题) 市区中小学新增31所撤销13所(主题)》,这是2018515日《京江晚报》A03要闻版头条消息的注目的双层标题。

义务教育关乎千家万户,想当年,中小学校大抵集中在主城区,彼此挨得近,就在入读孩子的家门口。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快速,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主城区外扩,镇江城大了、新了。房地产开发出的一片片民居楼群里的孩子们要到早先主城区的学校读书,往返路程太远,诸多不便,因而近年来我市中小学布局不断调整、优化,或易址或合并或改扩建或新建,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和辐射范围,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回应广大市民的诉求。正是表明城市治理者关切民生项目的晚报这个消息标题,催人一读为快,要了解了解具体信息,究竟新增哪31所撤销哪13所”。奇怪的是,压根儿没有这些信息。消息导语将标题句一笔带过,跟着笔锋一转:这些学校(撤销的13所)中,有你的母校吗?有你的回忆吗?正文只写了市民韦、陈二位女士回忆小时候分别就读于四中和解放路小学的生活片段,以及市民沈先生的感慨。这般看来,消息的标题与正文就出现了莫名其妙的“题文不符”,而且将其搁在“要闻”版头条发布,不能不让受众对记者的采写、编辑的编排生出疑问。

至于对消息中所言的解放路小学、四中“被撤销”怎么看待,不妨看看其校史:始建于1921年的私立敏成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办,更名“解放路小学”,如今再次改回“敏成小学”。四中前身是创办于1936年的镇江县立初中,新中国成立后几易其名:市立初中、市一中、市第一初中,1953年更现名;此次四中、三中(前身创办于1927年)合并,即便没有原来的“名号”,其办学历史与办学业绩不会湮灭,内涵应当更加厚实。

 

 

校对不细心会出错

 

201852日《丹阳日报》14版头条《柳茹中学创办和搬迁风波》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文中有几个地方的用字存在差错。

第三自然段里有三处:一是“我于1980年调至延陵公社党委工作,哪个时候的丁延公路和丹延公路通车了,由于交通条件的发展和变化,柳茹中学就处于四处无靠的交通死角”中的“哪”是疑问代词,用得不对,应改用指示代词“那”,句子才通顺。二是“他说新分配的老师都不愿意来柳茹中学同,即使来了也不安心,因为理发、洗澡都要去延陵,找对象更加困难,对于办好学校极为不利”中的“同”字是多余的,要去掉。三是“随后就付绪实施了”中的“绪”明显不对,应该是“诸”,亦即“付诸实施”,没有“付绪实施”的说法。

第五、第六自然段:“丹阳县胡志杰县长亲自到延陵召集镇江市调查组、丹阳县工作组和延陵公社党委成员召开会议,传达镇江市委文件” ,“丹阳方面也去连夜向徐书记汇报,开常委会讨论”,“第二天,徐书记、胡市长等亲自去向镇江市委书记孙秉谦当面做了汇报”。(其时为1985年,198712月丹阳撤县改市)那么,前面称“胡志杰县长”,后面的“胡市长”仍得称“胡县长”。 

以上用字差错均系校对不细心所致。
中国镇江政府门户网站版权所有 镇江市人民政府 365比分直播主办
?Copyright 2010 Zhenjiang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5253号-1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政府网站标识码:3211000009    苏公网安备 32111102000021号